客服电话 15808864972111
服务时间:8:30-18:00
返回顶部
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向 ——厚植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发布日期:2021-11-29 来源:原创 阅读:1321
分享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有一个奇迹,让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更有问鼎第一的态势。

但盛世之下,却危机四伏。长久以来,中国经济采用粗放型增长模式,虽然带来了可喜的成就,也遗留了如环境、社会等诸多问题,已难以为继,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刻不容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证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不仅需要大批掌握科学技术的研究人员,更需要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级技术工人。

因此,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时代呼唤,并迫切需要“工匠精神”

可是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后备军的职业教育却问题重重,它不像是培养产业工人的专业化教育,更像是简化版的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一个教育类型而非教育层次”的定位相去甚远,这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亟待解决: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劳动者”,这不受人们的欢迎。我国历来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认知,因此人们更想成为脑力劳动者,职业教育的理念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职业学校招募的教师多为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本科、硕士、博士,他们虽然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教育技巧,却脱离实践多年,或者从未有过实际的工作经验,最熟悉的莫过于普通本科的教育模式,因此更愿意走熟悉的老路。

最后,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虽然跟学校合作设立的实训基地,但既没有培养学生的情怀,也没有做好培养学生的准备,因此学生学不到实用型技能,怨声载道也情有可原。

凡此种种,客观上造成了现有的职业教育模式无法为国家提供高素质技术工人,直接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状态,远不能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厚植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已神迫在眉睫。具体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列出几条仅供参考:

第一,营造校园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国内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生产出了一些劣质产品,不仅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更是让工匠精神蒙羞,也让社会上泛起了轻视劳动者、轻视技术工人的不正之风,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首先应先正风气,立德树人。“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我国自古以来就名工匠辈出,轩辕造车、嫘祖缫丝、蔡伦造纸、庖丁解牛,更无须说像丝绸、瓷器这些享誉世界的高品质大宗商品背后的匠心独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虽受尽苦难,但工匠精神仍长盛不衰,曾经承载一个时代记忆的“汉阳造”铁轨,百年之后仍能正常使用。现代社会多了一些浮躁,但仍有人在黑夜默默的坚守,胡双钱、高凤林等一批新时代的匠人让这份雕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工匠精神得以传承。职业教育应在校园中大力宣传我国源远流长的匠人文化,普及国家对于高级技术工人的政策,让学生们摆脱社会的偏见,学的精湛技艺,报效国家。

第二,实施现代学徒制,传承工匠精神。香奈儿首席鞋匠马萨罗曾说过“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职业教育的教学团队,不仅包括掌握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更应该有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行业专家。虽然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出众,但专业技术人员技艺更加精湛,对于学生一对一的、手把手的教学,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如琢如磨,如切如磋”的工匠精神。

第三,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塑造工匠精神。在中国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能做出品质优良的产品的企业生存,粗制滥造的企业消亡,这是时代的潮流,不以人的意志转移。因此,优质的企业急需为自己培养优秀的产业工人,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急需掌握精湛的技艺,两者相互结合,各取所需,互惠互利。可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学生筛选优质的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学得精湛技艺,让工匠精神在一件件精美的产品中凝结[2]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厚植工匠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中国工匠,打造中国品牌。

[1]2017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2]田慧,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新校园(上旬)》201702期。


Copyright © 2021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滇ICP备17003630号-1 滇公网安备53012202530146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